1+X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实施方法探索

点击:3306次   发布时间:2020年4月20日

1+X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实施方法探索

原创 王亚盛,赵林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月30日


本文重点将我们研究探索的相关情况从1+X证书制度内涵理解、与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书证融通模式与方法、书证融通原则和要求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1+X证书制度是国家层面的全新制度设计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历证书难以完全反映出毕业生技术技能实际水平。实施1+X证书制度后,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承载着毕业生实际的技术技能水平。因此,需要通过具有法定资质的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对毕业生的实际技术技能水平进行测评确认,发放相应职业和等级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X证书也是企业接受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之一。


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证书)内涵,其与以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概念、职业面向、含金量和划分等级等不同,X证书不是职业资格证书的改进版,1+X证书制度也不是以往职业院校双证书制度的延续或完善。1+X证书制度是在实施“放、管、服”背景下、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一种全新制度设计。


X证书采用了市场竞争性管理和开放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优势,通过招标、遴选符合资质且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企业作为第三方独立机构,承担如下7项基本任务:


(1)X证书开发:基于行业企业技术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需求,对职业技能领域进行选择、分析和确认,确保选定的X证书具有一定的持久性、适用性、前瞻性和先进性。


(2)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从当前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出发,并考虑今后技术技能发展需求,制定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包括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使其构成规范的学习成果。


(3)负责组织X证书对应的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及教学培训资源开发工作。


(4)负责对职业院校教师进行培训,使其能够胜任相关教学、培训等工作。


(5)负责X证书的教学培训站点、学习成果考核站点建设。


(6)负责X证书考核的出题、监考、评价和发证等相关工作。


(7)协助具备资质的职业院校开展教育教学和培训工作,协调解决教学与培训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二、1和X之间的关系及其内涵理解


1.“1”和“X”是主体和补体的关系


职业院校毕业生是否考取X证书取决于学生的意愿,不是强制要求,不影响学生正常获得“1”(学历证书)。在1+X证书制度中,“1”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职业对应的专业技术技能教育,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X”是“1”的补体,具有针对性、引导性、先进性特征,解决职业技能、职业素质、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强化、补充、拓展问题。


当前试点期间,在没有“1”的情况下,可以单独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对合格学员颁发“X”证书。在没有“X”情况下,职业院校可以独立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人才培养工作,使毕业生正常获得专业学历证书。


2.1+X是一个有机整体,可促使职业教育进入发展新常态


从职业院校育人角度看,1+X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1”和“X”作用互补、不可分离。


经过几年试点,且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X”证书基本开发、实施后,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可能全部与相应的1个或多个“X”实现书证融通,而使“X”和“1”融合为一个整体,这时职业教育就进入了一个新常态时期,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也就能够得到社会、行业企业的广泛认可。


3.“X”对“1”具有强化、补充、拓展作用,“1”对“X”起支撑作用,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1)强化作用:“X”重点对“1”中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知识、素养等方面进行强化。强化职业能力中的基础要求,将职业能力基础培训前置到专业教育教学中,以此夯实学生终身学习、自主学习、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基础。同时,强化关键工作领域中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2)补充作用:一是通过“X”对“1”中的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等及时进行补充。二是对各专业“1”中涉及企业的基本市场开发、成本控制、客户服务和管理等企业关注的职业核心能力要素进行补充学习和训练,有效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水平与企业工作岗位需求的无缝、同口径对接。


(3)拓展作用:“X”对“1”中涉及的职业领域、培养的职业能力等进行适度拓展,包括“1”之外相近、相关工作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拓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和能力。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在各专业教学中进行适度的学习和应用拓展,满足信息技术发展对各行业、各职业提出的新要求,提高毕业生职业持续发展能力。


三、书证融通基本方法


(一)书证融通的系统策划


1.遴选X证书试点专业(群)


在策划设计过程中,每一项X证书都基于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使其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尽量对应,以满足高职本科、高职专科和中职不同专业学生具备学习“X”证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如:Web前端开发衔接中职的通信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专业,衔接高职专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衔接本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


因此,学校、二级学院在进行1+X证书试点策划时,应系统考虑现有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就业需求、学生期望等因素,确定在一个或多个专业中试点实施同一个“X”证书。如威海职业学院智慧学院可以在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同时试点实施Web前端开发证书,建筑学院可以在专业群(5个专业)内试点实施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


2.对X证书与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融合系统设计


专业(群)负责人要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要求,结合区域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将证书培训内容适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组织编写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校本教材,提高教材的适用性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可以通过培训、评价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可探索将相关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统筹安排,同步考试(评价)。相同或置换课程以职业技能等级考试为准,其考试成绩同时作为学历证书中的课程成绩,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3.在国家资历框架标准和国家学分银行实施后,及时申请加入


专业(群)负责人应系统分析国家资历框架中相应学习成果等级(如10个等级中的第6级)标准的内涵要求,依据其规定的知识、技能、能力要求,优化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考核评价方法等,确保学生毕业时获得的专业学习成果满足国家资历框架标准要求,确保多数学生毕业时获得对应等级或高一级的“X”证书,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含金量。


同时,将学生获得的学分在国家学分银行中进行注册存储,为学生在毕业后的职业发展、终身学习等进行技术技能积累、转换,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


(二)书证融通的两种基本模式选择


1.将“X”完全融合到“1”中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职业教育经过1+X试点、成熟和进入新常态后的基本模式。其基本方法是通过课程置换、内容强化、内容补充、深度或广度拓展等方法进行完全融合,融合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学习成果测评等,能够同时满足“1”和“X”的要求,其基本模式结构如图1(1)所示。



职业院校实施这种模式后,能够确保70%以上的毕业生同时获取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0%以上的毕业生还可获取高一等级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中职毕业生获取中级证书,高职专科毕业生获取高级证书。


这种模式需要系统策划、设计和重构内含“X”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适合于不对校外、社会开展“X”证书培训的专业,仅满足校内学生考取证书的需求。同时,这些专业培养的人才是社会与行业企业非紧缺人才、就业竞争压力较大的人才。


2.将“X”与“1”对接融合的模式


该模式中,“X”没有全部融合到“1”中,只有小部分课程、内容与“1”融合,“X”具有相对独立性,如图1(2)所示。其融合的基本方法是首先要系统分析“1”和“X”的接口和几个关键接点,完善“1”中的接点内容与要求,形成“1”与“X”对接融合,使“1”对“X”起到有效支撑作用。


在对接融合过程中,需要调整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根据“X”证书标准中规定的职业素养、基础知识要求,以及职业技能知识、技能、能力要求,合理设计对接关键点和融合面,确保调整后的“1”能够支撑“X”培训的有效实现。


这种模式适合于职业院校对社会开展“X”证书培训的专业,同时满足校内部分学生考取X证书的需求,适合于培养社会和行业企业大量紧缺人才的专业。


(三)书证融通原则与设计方法


1.书证融通的基本原则


职业院校无论采取哪种书证融通模式,在进行方案策划设计过程中,都要遵循“保证证书含金量、学生真的学过学会了就不要折腾、免修不免考”三原则,其目的在于确保“1”和“X”证书含金量的同时,尽量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2.书证融通的设计方法


书证融通设计采用“免修正、内容强化、内容修补、能力转化、新增课程”五种常用方法。在确定了专业(群)试点实施某种“X”证书之后,专业(群)负责人应组织骨干教师,对照“X”证书标准要求和已有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逐条、逐句进行系统对比、分析,特别要深刻理解标准要求的内涵,不要望文生义、照猫画虎。其中:


(1)免修正:“1”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完全覆盖“X”证书中的要求,不需要对“1”进行修正。


(2)内容强化:“1”中已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基本与“X”证书要求相同,但由于职业特殊性、“X”证书要求较高或侧重点不同等情况,需要对“1”的相应知识、技能等进行强化处理,并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和学习成果测评中。


(3)内容补修:“1”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不能覆盖“X”证书中的要求,需要对“1”进行补充、完善。        


(4)能力转化:“1”中的知识点满足“X”证书要求,但其技能、能力目标不能满足“X”证书要求,需要修正“1”中的技能、能力目标,以及增加或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改进实践教学方法等,将知识通过有效的内化训练,变成符合“X”证书要求的技能、能力。


(5)新增课程:“1”中的课程如果难以覆“X”证书标准中的部分要求,则需要新增一门或多门课程。同时,要对原有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完善与修正。


3.书证融通的基本步骤


实施1+X的书证融通有四个基本步骤。


首先,将“X”证书中的职业素养、基础知识等要求与现有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学习目标进行逐项对比分析,对如何培养学生、如何测评学习成果进行系统研究确定。必要时,应主动咨询制定“X”证书标准的相关方和专家,避免出现误解、误导。如:Web前端开发标准中,对职业道德要求的第4条是“能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与产品开发保密制度”。这里,包括软件、信息技术类企业通用、常用的规章制度和产品开发保密制度,还会有特殊企业的制度(如军工企业、国家机密企业等)。不仅要使学生知悉这些制度内容,还要使其深刻理解为什么要保密。只有这样,学生在实际工作或“X”证书考评过程中,才能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确认是否属于保密范围,应该如何保密。仅靠死记硬背是难以做到这一条要求的。


第二步,将“X”证书中初级、中级、高级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与现有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学习目标进行逐项对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采取哪种融通方法,如:免修正、内容强化、内容修补、能力转化、新增课程。


第三步,在系统策划设计基础上,组织教师对“1”中相关的每门课程按照确定的融通方法逐一进行完善、改进。改进后,再对照“X”证书中的标准要求逐一进行核对,发现问题再次进行改进,确保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完全满足“X”证书的标准要求。


第四步,将1+X书证融通工作与“教师、教法、教材”三教改革同步、融合进行。一是对教师进行思想理念转变、开展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培训。二是按照成果导向模式对教师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OBE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等进行培训,并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应用,重点测评应用成效。三是按照“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要求设计模块化课程和教师分工。四是组织教师编写课程改进后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校本教材,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阅读教材的角度进行编写,提高教材的职业真实性、可行性、亲近感和吸引力。


四、1+X工作推进要点与建议

(一)完善组织管理与制度保障工作


1+X证书试点工作是职业院校的一项与专业建设密切结合、教育部双高建设计划实施紧密相关的系统工程,从试点开始,应按照系统工程要求进行策划设计,经过不断完善改进,最后形成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组织实施的新常态。因此,做好组织管理和制度保障工作尤为重要。


(1)职业院校应成立以学校主要负责人为首,学校教务处、质量管理相关处室、二级学院主管领导组成的1+X证书实施工作团队,系统策划、组织、指导学校的1+X证书实施工作。


(2)制订学校整体1+X证书实施工作方案、计划和工作制度,抓好关键过程。建立激励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实际工作并取得预期业绩的长效机制。


(3)制定防范风险的应急预案。1+X证书制度是一项全新制度设计,在试点实施过程中,有很多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要求等需要深刻理解并付诸实施,实施中会遇到很多理论困境、工作困难和条件障碍等,职业院校及师生应有充分思想准备,提前进行风险和机遇分析,制定应急预案。


(4)与相关“X”证书培训评价机构与指导机构应建立深度联系,获得相关支持、指导,避免或少走弯路。


(5)学校各级领导、教师不能以试点的态度和思想开展1+X证书实施工作,试点仅仅是工作的开始。要通过试点,不断完善、改进后再进行普及推广,最后形成职业教育的新常态。


(6)分段推进,形成阶段性工作范式。在第一批6个证书试点过程中,按照“理顺原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书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设计与准备、教学实施与管控、质量诊断与持续改进”六个阶段,分阶段进行完善、总结和凝练,形成可借鉴、推广应用的阶段范式。同时,分阶段对第2批10个“X”证书及后续批次证书实施提供范本,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组织师生学习文件与培训


职业院校应根据1+X证书实施工作进展和遇到的实际问题,适时开展相关主题内容的系统学习、师生培训、外出学习等工作,确保1+X证书实施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取得预期成效。


(1)认真学习并深刻理解“职教20条”、教育部双高建设计划和“X”证书标准等文件的内涵要求。这些文件中的相关条款及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要搞清楚,新理念、新要求的内涵要理解准确、透彻。不同“X”证书标准内容要求和内涵差距较大,有比较宏观的标准要求,如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等级标准,也有比较详细、微观的标准要求,如物流管理、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需要通过系统培训使相关师生理解透彻并有效付诸行动。


(2)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要求落实到教师研究学习文件和标准工作中,确保“X”证书能够有效、高质量实施。在第一批、第二批合计16项“X”证书标准中,存在一些缺陷、不足和错误,在学习研究过程中要注意甄别、分析并予以更正、完善,如建筑信息模型、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维护等。


(3)组织学校相关领导、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和研讨,以及到参与“X”证书及标准制定的职业院校进行交流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刻、完整理解“职教20条”及其在“X”证书制度中的体现、内涵,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法、措施等。


(4)职业院校应对在校学生、社会和企业进行广泛宣传,对相关学生和社会潜在学习者进行引导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思想意识转变、“X”证书的内涵理解与实施意义等,提高在校学生和潜在学习者的求知欲望和参加“X”证书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做出职业院校应有的贡献。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6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方式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宝运达物流信息大厦905
电话:0755-33188899-603    招生服务热线:4001032126    邮箱:sztjwsw@126.com
版权所有copyright @ 股粤ICP备14044539号